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

admin2024-10-05人已围观

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科技问题研究,关注防灾减灾和大气环境领域的科学技术需求,同时积极关注国际大气科学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前瞻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为核心理念进行科研工作。研究院主持并承担了众多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研究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丰硕,如“973”项目“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等,以及“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在气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近二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显著,共获得31项国家级奖项。

研究院还主办了《应用气象学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英文年报》和《气象科技》等专业学术期刊,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自1978年起,研究院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获得多个学位授予资格,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在师资力量上,研究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自成立以来,为气象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气象科研、业务、教学和管理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研究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深化了科研体制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成果影响力逐渐提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整体实力,致力于成为中国气象科研事业的重要基地,向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气象研究机构目标迈进。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是以研究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以及大气成分等为主攻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总体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

在气象科技创新方面,已发展到跟跑并跑并存的新阶段。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

气象事业取得成就:

1、建成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了全国一张网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了广覆盖、融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预警发布时效由10分钟缩短到5~8分钟,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6.4%。

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作业机群。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深度持续延伸。已经拓展到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生态、旅游等数十个领域、几百个行业。气象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国公众气象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5分以上。

2、建成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迄今已建成1074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业务布局的32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已全部实现仪器自动观测或自动综合判识。省级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9.57%。

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预报预测产品,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25千米,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5天,全国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到5千米,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3千米,月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达到69%以上。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

三、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系指用少量投资,在短期内能够取得科技成果并迅速转化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或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并直接促进基层气象台站科技进步的项目。第二条: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的范围主要包括:气象观测、预报、通讯、气候资料、专业气象、气象服务等各个领域的气象业务技术开发,微机软件开发应用,及面向经济建设等应用气象方面的课题(项目之下设课题)。第三条: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由国家气象局科教司牵头,业务发展司、专业气象司参加,组成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共同管理,办事机构设在科教司科研综合处。第四条: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主要是支持跨省的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意义的课题。课题一般要求在一年之内完成,规定8000元为最高支持限额。第二章 课题的申请和审批第五条: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气象科技发展计划和基层气象业务、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由“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制定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年度指南,经局领导审批后公布。第六条:凡从事科研、业务、服务和教学的气象科技人员均可申请“短平快”项目课题,不同单位的也可以联合申请。申请者主要应当根据“短平快”项目年度指南的要求选题,经本单位审查通过后,由省气象局科教处(或相当一级的科技管理机构,下同)根据国家气象局“短平快”项目条件认真审查后,负责统一向国家气象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提出申请。申请时要按规定填写《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课题申请(合同)书》(见附表-1,略)一式四份,不合要求的不予受理。第七条:气象科技“短平快”课题由“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择优选定,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议。被批准后的“短平快”课题,申请书即为承担课题的合同书,国家气象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将审批后的合同书一式两份(一份存省气象局科教处,一份存课题负责人)连同合同书回执(见附表-2,略)寄省气象局科教处。课题负责人确认后,将回执填好寄回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收见回执并确认课题主持人同意后方能拨款。第八条:对于国家气象局下达的气象科技“短平快”课题,要纳入省气象局科教处的工作计划,加强指导和检查。第三章 经费来源、管理和使用原则第九条: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的经费采取集资的方式汇成,从气象科技三项费和气象事业费中各集资一半。第十条:对“短平快”项目的课题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期拨款,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作本单位的科研资金)的原则,对于其中有偿还能力的课题,实行有偿合同制。第十一条:“短平快”课题经费拨到省气象局。由财务部门统一下拨管理。主要用于试验材料费、计算费及直接用于课题的考察、试(实)验、验收、鉴定等费用。课题承担者有经费的直接使用权,但要接受本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作到专款专用。课题承担单位每年1月20日以前编报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表,一式三份报省气象局科教处审核后将其中两份上报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第十二条:“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对经费使用情况有检查权。发现有滥用、挪用经费者,视情节轻重责成偿还已拨全部或部分经费,对情节恶劣,造成不良后果者,应追究责任。第四章 成果管理第十三条:“短平快”课题负责人有责任向省气象局科教处提交工作报告,科教处审查后于每年11月底以前报国家气象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内容包括:课题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果(效益);未按原计划执行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下年度的计划安排等。第十四条:“短平快”课题完成以后,课题负责人认真写出总结(含课题经费决算),并连同课题的原始资料(包括关键数据、软件源程序及详细说明书等)一起交省气象局科教处,省气象局科教处审核后于课题完成后三个月内报给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视情况组织(或责成有关单位)验收或鉴定。应用推广效益显著者,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各级气象科技进步奖。第十五条:凡能按期、按预定目标完成气象科技“短平快”课题任务的承担者,以后申请课题时可优先支持;对无故不能按期、按预定目标完成“短平快”课题任务者,要追究责任或追回经费;省气象局,如有50%以上未能按期、按预定目标完成课题任务者,则取消申请下一年度国家气象局“短平快”项目的资格。

很赞哦! ()

上一篇:Wingtech groupHONGKANG Limi什么意思'>谈谈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