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企业

义乌的人均收入赶超北深广,电商之都真的崛起了吗?

admin2024-09-29人已围观

义乌的人均收入赶超北深广,电商之都真的崛起了吗?

义乌,这座小商品之都,人均收入高达77,468元,已经超越了一线城市北京、深圳和广州。那么,电商之都真的崛起了吗?

首先,义乌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之处。作为小商品行业的领军者,义乌吸引了众多电商巨头和富有的人士。然而,人均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多数市民的实际经济状况。在义乌,既有财富雄厚的企业家,也有普通收入水平的市民。

其次,尽管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市民的经济水平。义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所以能超过一线城市,部分原因是存在大量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义乌本地人,而另一些则是从外地迁移而来,看中了义乌在物流和电商发展上的便利。这些成功人士拉高了平均收入水平,但并不代表所有市民都能达到这一收入标准。

综上所述,义乌作为一个城市,其经济发展是显著的,人均收入甚至媲美一线城市。然而,这种高收入水平主要是由商人和企业家推动的,他们的存在提升了整体的平均收入,而普通市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此数据有所差异。尽管如此,义乌作为一个小城市,其经济成就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大家人来讲讲“义乌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激励、推动着创造奇迹的义乌人?对义乌精神该怎样去认识和解读?讨论义乌精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体现并传承着义乌精神的义乌创业者们。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饰品董事长周晓光,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不久前,记者特地采访了周晓光,就义乌精神的提炼、传承和创新展开对话:

什么是义乌精神?

记者:义乌商人已经成为全国人数众多、比例高、分布广的经营者群体。义商的崛起,主要不在于有叱咤风云的大企业,而是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力量。大多数义乌商人都是贫寒出身、白手起家,从“草根”长成“大树”的,你的创业历程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在推动、支撑着你们?

周晓光:除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好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遇,主要就是义乌这个地方的人文传统和千百年来附着在义乌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我不是专家学者,不能用精炼的几个字来概括它,我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来阐述。

记者: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最朴素、最接近本质的东西。

周晓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可以说义乌没有一点优势。地处浙中盆地,一不靠海,二不沿边,环境闭塞,土地少而贫瘠,出产也不丰富。我出生的地方是义乌的邻县,情况也差不多。

为了谋生存,我们的祖先只好走出家门,于是就有了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以“鸡毛换糖”换取微薄利润的商业传统。这样的生存环境和谋生方式,造就了义乌人能吃苦、不怕困难、善于适应各种环境的坚韧性格,以及不以物不而不为,不以利小而不干的独特商业理念。义乌今天的成功,也就在于选择了谁也看不上可谁也离不开的小商品行业。

记者:当年你开始创业时,一定也有很多艰辛。

周晓光:是的。我出生在诸暨市一个偏僻的山村,出入全靠步行。那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难,因为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中也没有能力再供我读书,所以才17岁的我就进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找活干了。我母亲是廿三里镇人,从小就经常给我讲鸡毛换糖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以后的创业历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勇气和力量。靠着借来的几十元本钱和一本中国地图,7年多时间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到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南到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都留下了我的脚印。白天摆地摊卖绣花样,晚上赶夜路睡车站,靠着一分一角的积攒,攒起了2万元钱,算是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记者:或许没有那一段生活,也就没有今天的周晓光了。

周晓光:当然。艰苦的生活不但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培养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能从中学习,积累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我摆摊卖绣花样、绣花针的时候,不少女孩子对绣花感兴趣,我就手把手教她们绣,她们学会了要自己回去绣,我的生意也就做成了,这让我明白什么叫服务意识。又比如有几天生意不好,可回去的路费没法省,时间也赔了进去,所以后面几天就必须多卖几件,不然就要亏本,这让我脑子萌生了最原始的成本核算理念。

不光是我,大多数义乌企业家都有这样的艰苦经历。这些经历也造就了现代义乌商人的很多特征:比如敢闯,哪里有市场、有商机、哪里就有义乌人,而且不管在哪里都能扎下根来;勤俭节约,前些年小商品市场里踩着三轮车送货的,很多都是身家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老板,舍不得雇人就为了节约一点运输成本,直到今天也还有不少经营户自己搬货运货,还有善于学习,观念更新快,行动快于理念,注重实效等等。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贸工联动”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通过增强发展后劲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两轮互动,扎实推进“平安义乌”建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为“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增长15.1%。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65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52.62亿元,增长16.5%,三产比例调整为2.9:46.2:50.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43100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400美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年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并呈稳中略降。12月份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3%,市场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下降2.2%,下降最明显的是日用品类(下降10%),文化娱乐用品类(下降20%)、药及医疗用品类(下降10.6%);上涨明显的主要有食品类(涨4.3%),书报杂志类(涨9%),燃料类(涨6.2%);农资价格(涨3.1%)和服务项目价格(涨1.5%)略有上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资金和土地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粗放型企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国际化层次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国际贸易磨擦考验生产企业,外贸风险问题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稳定扶持政策的同时,提高补贴额,扩大补贴面,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9.1%,其中粮食总产值2.01亿元,增长17.7%,畜牧业总产值5.15亿元,增长10.1%,花卉苗木总产值1.21亿元,下降3.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117公顷,增长2.3%,花木由于价格回落,播种面积646公顷,下降18.7%。

继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到年底全市有规模农业企业(户)2162家,增加198家。农业龙头企业168家,增加30家,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1家,省级3家,金华市级28家。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0个(新增32个),其中省级61个(新增29个);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只(新增20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3只(新增2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只。对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有14家农业企业在外地建立40余个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28.85万亩,生猪存栏49万头,肉鸡饲养量45万羽。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14.4亩,为计划数的122.5%,其中山地人工林面积2951亩,绿色长廊造林472.4亩,标准田林网工程造林191亩。全市森林覆盖率51.02%,提高0.22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5亿元,增长32.5%,增幅较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处在30%以上的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31.5%)两项指标增幅从3月份起连续在全省十四个经济强县(市、区)中处于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去年的37.9%提高到今年的42.4%。工业产销形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5.7亿元,增长33.7%,其中出口交货值69亿元,增长28.7%,工业产销率97.7%,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方面分析,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97.4亿元,增长34.8%,重工业产值54.1亿元,增长24.8%,轻重工业增长幅度比较协调。按经济性质分:“三资企业”增速快于内资企业,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36.8亿元,增长56.9%,外商投资企业产值25.3亿元,增长45.8%,私营企业产值147.6亿元,增长30.1%。按行业分: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化纤制造业,产值3.5亿元,比去年激增202%;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5亿元,增长57.6%;我市最大行业纺织业结构调整加快,已形成了全国无缝内衣生产基地,纺织业产值达到65.9亿元,增长36.3%;工艺品(饰品)及其他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产值40.7亿元,增长38.5%。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同时,企业效益也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亿元,增长50.8%,超过产值增幅18.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之高为近年来少有。全员劳动生产率48553元/人,比上年提高2300元/人,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指数从去年的167.1分提高到175.4分。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69亿元,增长15.4%。全市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19家,比上年增加7 家,完成建筑总产值56.1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总额22.3亿元,增长3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7.1万平方米,增长22.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9.8万平方米,增长2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效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08亿元,增长15.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110.3亿元,增长16.1%,增幅回落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上半年达到近年最低,四季度后随着一批用地指标的落实而有所回升。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明显,投资额39.8亿元,增长3.8%,增幅回落78.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完成投资额28.8亿元,增长19.9%,增幅加快8.7个百分点;农业投资回落较大,投资额2914万元,下降50.3%。

各项重点工程进展基本顺利。国际商贸城二期二阶段如期投入使用,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实施,铁路义乌新客站即将投入使用,甬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500千伏丹溪变电竣工投运,北门街区块改造稳步推进,阳光大道、四海大道、五洲大道等一大批交通主干道路基本建成。

五、交通、邮政电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增长13.3%。完成公路客运量17100万人次,增长23.1%。完成公路货运量2451万吨,增长6.8%。义乌机场全年民航客运量20.9万人次,增长9.6%,民航货运量4069吨,增长7.1%。全年新建公路43.67公里,改建公路276.8公里,年末汽车拥有量6.78万辆,增加1.58万辆。

邮政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74万元,增长21.9%,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5398万元(仅包含电信公司),增长13.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5.87万户,增长17.4%,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1.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6.32部/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万户,增长24.5%,互联网固定用户7.37万户,增长52.8%。

区域旅游品牌和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全年共完成旅游接待约366.9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1.6万人次,分别增长18.7%和18.1%。设在国际商贸城的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来自414家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2786个,游客95636人次,分别增长78.4%和42.4%,其中境外团队208个,游客4290人次,分别增长23.8%和23.9%。

六、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9亿元,增长16.1%,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0.9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21%。商贸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幅达到43%,高出平均水平27.5百分点。消费热点继续向住房、汽车、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高档消费品转变,据限额以上批零统计数据,全年汽车销售额增长58.1%,化妆品类销售额增长44.7%,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增长65.2%,均大大高出一般消费品的增幅。

批发市场持续旺盛。2005年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81亿元,比上届增长10.7%。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388.9亿元,增长19.6%,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88.5亿元,增长8.1%,成交额继续蝉联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外贸出口平稳较快增长,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1.76亿美元,增长19%,其中进口0.84亿美元,下降30.9%;出口10.92亿美元,增长26.1%。尽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风云多变,但我市出口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出口结构继续优化,生产企业出口额6.5亿美元,增长38%,外贸公司出口额4.5亿美元,增长13.2%,生产企业比外贸公司快24.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主体日趋扩大,新增出口主体251家,新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0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35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增长8.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5.03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2%,增长17.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增长17.2%。财政收入结构中营业税增长较快,累计入库6.06亿元,增长21.8%,主要得益于围绕市场的租赁、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较快增长,入库3.3亿元,增长22.4%;由于土地紧缩政策和严格的审批制度,耕地占用税下降36%。全年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9.9亿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8.7%,增长18.5%,其中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是今年支出重点,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存贷款总量较快增长。到12月底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5亿元,比年初增加79.4亿元,增长36.5%。各项贷款余额355.8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增长16.2%。现金收支十分活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343.7亿元,现金支出3457.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1.1%,收支相抵,全年净投放现金114亿元,增长21.3%,银行现金收支量约占金华全市的4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两家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3364万元,增长6.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961万元,增长15.6%,人寿险保费收入47403万元,增长4.2%。全年支付各类赔付金额9677万元,增长16.8%,其中财产险赔付款8192万元,增长20.1%,人寿险赔付款1485万元,增长1.7%。

八、科技教育

全面开展浙江省科技强市创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活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科技强市”称号,也被列入全国83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行列。至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9家,其中省级4家,金华市级10家。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2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增长110%。全年共获授权专利991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在金华位列第一。新上科技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1项,金华市级26项,义乌市级75项。全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金华市科技进步奖16项,义乌市科技进步奖3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小学91所,在校学生68064人,初中26所,在校学生27910人,高中15所,在校学生26212人,高校1所,在校学生4248人。2005年共5754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4807人,上线率83.5%。全年初中毕业生10653人,其中10318人被初中专、普高及职校录取,升学率96.9%,其中录取到普高为5118人,录取率49.6%。年末全市在校教师6135人,其中高中1572人,初中1827人,小学2467人。全年共投入教育经费9.36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安排4.23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两会宣传、创建宣传、禁毒宣传、税收宣传、消防安全宣传、普法宣传、廉政宣传等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市广场、社区、农村、企业等巡回宣传演出279场,送电影下乡近5000场,电影幻灯片放映25万片,送图书下乡3.1万册。共开展了全市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次,书画展览13次,广场文化演出40场。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与提升,全市有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7000余家,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642个(含个体诊所),核定医疗病床2226个张,开放病床187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85人。人均期望寿命74岁。孕产妇死亡率13.7/10万人,新生儿死亡率4.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3‰。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357.2/10万人。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4%,住院分娩率99.7%,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4.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4.3%。

体育事业逢勃发展。全年组织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42次,获金牌222枚,银牌261枚,铜牌369枚。2005年我市承办了中国-丹麦女子足球赛、“绿化江河”中国足球义赛浙江绿城-上海国际队比赛、全国青年女篮联赛1-8名决赛、2005年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浙江万马主场)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4个,投资1.6亿元的梅湖体育馆建成使用。

十、城市建设和环保事业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我市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2.2万人。城市道路面积988.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36公顷,绿化覆盖率40.2%。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工作,完成了机场路两侧绿化、江滨主题公园二期、城南河绿化、鸡鸣山公园续建等绿化工程,全年共完成绿化建设300公顷。

环境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年末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烟尘控制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增长107%,噪音达标区101.7平方公里,增长320%,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97368人,增加9041人。全年出生人口7534人,人口出生率为10.9‰,出生性别比为106:100;死亡人口4053人,人口死亡率为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16294元)高16.7%。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增长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6660元)高16.1%。农民收入全年增幅首超城镇居民,并创九年来新高,是97年以来首次以两位数增长。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增长点,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3075元,增长16.3%。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5160人,新增就业岗位12879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19人,失业率控制在2.89%。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大病医保人员461286人,净增71049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2.1%,村(居)参保率100%。被征地农民有114431人参加养老保障,净增38256人,有23605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499人,净增11019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980人,净增5110人。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051户,748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004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老口径计算;(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从这些数据发现,义乌人民是勤劳的,淳朴的,热情的,热忱的,坚强的,聪明的,团结的,奋发的,积极的的好人民,时刻贯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为建设添砖加瓦,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从而也是爱国的!

很赞哦! ()

上一篇:企业网银变更法人,u盾怎么变更?'>谈谈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