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行业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特点和缺陷

admin2024-04-05人已围观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特点和缺陷

一、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明确,对经营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其业绩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均无明确界定。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作为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交易成本。尽管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2.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稳定的补充渠道,并被大量不良贷款和无效投资严重侵蚀。2003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11%;11家股份制银行为7.31%。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利润留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急剧下降,银行风险程度明显增大。目前4大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相当于境内外资银行的1/25(田国强,2004)。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5级分类已超过两万亿元。

3. 商业银行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者“齐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诿”,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与制约机制,金融犯罪与管理渎职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等较差,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第三,金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业务范围狭窄,盈利空间有限,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现有金融创新能力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变得日趋不稳定。

二、加入WTO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本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长期制度环境。根据中国在加入WTO时有关承诺,我国目前已正在人民币业务经营地域与客户等7个方面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了促进竞争的积极效应,但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产权制度竞争的挑战。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构成来看,占国内银行业70~80%市场份额的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新兴商业银行尽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东仍然多数与国有成分有关。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产权模式,决定了它经营目标的两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完全按照经济理性来运作,从而制约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都是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股权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这种产权模式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产权制度竞争上面临着不利格局。

2. 银行业务上的冲击。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管理经验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必将逐渐使国内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受到强烈冲击。(1)储蓄存款出现转移。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争夺储蓄的竞争加剧,居民部分储蓄出现向外资银行的转移。(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因此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争夺业务。(3)贷款业务有所流失。外资银行重视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而优质企业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4)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二、用成本法评估整体资产有什么缺陷

其缺陷是没有无法体现被评估企业的“非实物性无形资产”,包括管理团队、销售网络、科研能力、售后服务质量、商誉等无法在成本法评估中的账面反映但构成企业价值的“软资产”,造成价值低估。

其次,成本法难以体现被评估企业的资产经济性贬值,因为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做出分析,但往往难度与工作量巨大,难以一一计算,从而被忽略造成价值高估。

三、企业评估风险是应考虑哪些问题

认知风险

对于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关键业务来说,数据犹如氧气之于生命,数据访问的延滞会对业务造成极大影响。在这些企业中,数据存储与备份的风险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开放系统环境下,无规则的数据不断增长,复杂性的网络环境不断改变,异地和远程的不同应用,更多客户的连接,这些不规则的可变性因素常常给系统带来新的风险。从未对核心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控制的企业,如果对此问题加以关注,会令企业的运行成本和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比如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数据恢复的总体时间,它是从准备执行恢复操作、到将数据恢复到指定时间点的时间总和,而不仅仅是指将数据恢复到指定时间点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将数据恢复到指定时间点平均需要12小时的话,可能需要先花另外的8小时来执行恢复操作。这样,实际上恢复总共需要20小时。多数人并不知道恢复时间是这样计算的,甚或会在选择恢复方案时接受一些“可大大缩短总体恢复时间的技术”之类说法;直到一次意外发生,真的需要执行恢复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准确地说,数据已不再仅仅为运算而使用,而是大量地通过数据仓库被企业用于决策支持,因而增加了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性。一些企业已经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数据。然而,采取的行动五花八门,行动的效果不尽相同。从“部门”级的基于操作系统的方法,廉价的应用工具或者一些简单脚本,到所谓“企业级”的方法都有,但很少有企业拥有一套完备的解决方案。而真正的一个“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应包括对整个“企业”需求进行有代表性的“全面”考虑,选择“优中之优”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然后执行。同一时期在同一领域或者同一地区,不同的机构有完全不同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所实施的方案必须以对需求的全面考虑为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提供满足业务运行需求的保护水准。测度风险

在快速变化的计算环境下,对数据保护方案的改进不可能与时俱进,这就是风险所在。这种被动方法背后掩藏的是:企业对其数据无遮无盖、易受攻击的情况毫不知情。采取主动方法、判别和评估数据未受保护所带来的风险虽然是费时费力的,但确是一项明智的投资。还有,如何具体实施,如何制定一套基本的避险、应急策略,以满足业务运作中各层次的准备与保护的要求,都是必需面对的问题。 测度风险、建立风险记录是为了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评价来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评估数据存储和备份计划以及相关投资规模的合理性,避免因为“拍脑袋”决策造成计划的不充分或者浪费。 风险分析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在风险评估中,通常使用定性化的描述,比如“高”、“中”或者“低”。这是基于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难以定量化的特征。也可以用“最小”、“较多”、“巨大”等术语来定义。这被称为“三点评估”。每一个风险的出现概率,加上每一个结果相应的“三点评估”,可被作为一项“基本评估”。 在讨论中,定性化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风险的种类与发生频率。但是这些表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可测量的。定性描述是风险测度的基础,也有一些用户认为用数字来表述各类数据和存储风险的发生率和重要性是可能的。为此,需要定量估测存储与数据保护的风险,并依此作为建立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 风险判别可在部门或者企业内部进行,也可以由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完成。在风险判别过程的操作上,至关重要的是:从最关键业务应用和业务处理程序开始,从一个应用到另一个应用地做出每一个工作的优先次序列表。如果应用、系统或者处理程序之间存在相关性,则必须予以说明并做相关处理。如果有某个系统或者应用存在着关键程度会变化的峰值周期,也应该加以说明。 对一个企业或其运作单元的总体风险进行评估是一项专门、深入、研究性的工作。尤其在数据存储与备份风险相关的案例中,其风险是复杂和相互关连的。特别是将一个企业按运作单元加以细分后,会发现所有应用和数据中心,在围绕一项业务的数据和存储的风险模型或者评估上是全部相关的。无论如何复杂,风险评估所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对应于概率的成本描述。保护数据的程度和成本可被评估和确定,从而保证以适当的投资建立适当的对策。管理风险

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计算出大致的成本之后,管理风险成为数据保护的重要行动。这些行动可归结为两种策略: 1、避险策略:防止卷入事件的风险; 2、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减灾的策略:将可能发生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采取这两种策略中的任何一种能否带来真正的好处,关键之处在于要落到实处。由谁来负责这件事,要有正式的记录,并且负责人要真正投入工作。理想状态是:核心业务流程的责任人就是这些保护策略的责任人。 风险管理中最关键的方面,是意外事件计划中对“灾难”的分类,这样会令人将注意力放在最严重的风险上。然而,对意外事件计划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干扰业务平稳运行的可能性而设计,而不仅仅是针对重大的或灾难性的事件本身。因此,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法与控制手段,才能为那些看似不构成灾难,却突然间发展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形成一道安全屏障。 比如,针对业务灾难偶发事件,一个成功数据存储和备份计划,应该包括异地存放磁带,及记录其磁带内容的文档的策略和程序。如果没有这些记录磁带内容的文档,在恢复时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索引和阅读这些磁带,以寻找藏于其中的重要数据。这样会大大地延误系统和数据的恢复。避险和减灾策略对于数据的安全保护和确保有效恢复来说,都是必须的。

很赞哦! ()

上一篇: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金融行业?'>谈谈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返回列表

随机图文